第一章:时光回溯
第一章:时光回溯
在一片静谧而庄重的病房中,生命之烛即将燃尽,静静地躺在洁白的床单上。他的眼神不再如年轻时那般锐利,却沉淀着岁月赋予的深邃与宁静。医生和护士们在角落里默默关注,低声交谈着关于他病情的最后评估。此刻,老 w 的心跳声与呼吸声交织成一首生命的挽歌,而他的思绪则穿越时空,展开了一场临终前的回溯之旅。
启。
再一睁眼,回到了 19 世纪 90 年代,发现自己的身躯变小了,软软糯糯的小手的光辉中显得那么可爱。
那个年代农村并没有周岁礼的说法,对于农村的一些习俗我还是比较模糊的。我从懂事起就一直再外面漂泊,高中如此大学也是如此,更何况工作。周岁礼的开始好像是到了 20 年才逐步推广的,相比较于大城市还是要晚一些的,毕竟那个时候农村的消息还是闭塞的。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那种飞鸽传书的感觉;
那个年代家里多多少少还是有 80 年代的那种邮票,那个年代的邮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邮件年代。每当村里听到叮当的声音就知道送件人来送件了,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邮递员的那二八大杠,后面的大包裹中左侧放着邮件,右侧放着报纸。那个时候农村想要了解外面的一些新闻,通常有俩种方式:一种是专属于那个年代的雪花电视机,一种是邮递员,那个年代并没有太多的大学生,村里要出个大学生绝对是当时最兴奋的一件事儿了;
我依稀记得,“谁家 xxx 考上大学了”,听到这个声音,也就知道离吃大餐不远了。那个时候也是最忙的时候了,“升学宴”算得上是能吃到大餐的方式之一,那个年代并不像现在 20 年随时随地都能吃上较为丰盛的食物,那个时候家家户户还是比较拮据的,只有少数的家庭能做到。那个时候的“升学宴”还是很丰盛的,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对比那个时代能吃到“升学宴”也是值得幸运了。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住的并没有高楼大厦,好多还是一些土砖堆砌而成的房屋,不过话说那种房屋的坚实程度还是有的,尽管过去几十年在不发生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还能保证稳健不到的状态。我也是有幸在土砖堆砌而成的房子里面住过一段时间,那房屋的结构很简单,外层和里层是一块块青砖构建而成,很多还是利用砂子,石灰加一些水泥,这样既能保持硬度同时也能保持干燥,还能防虫,同样保持了防水性。这样构建的房屋既能保持稳定性还体现了美观性。每块青砖缝隙周围能看出浅灰色的痕迹,而 20 世纪看见的是那种青褐色的水泥建筑,不过 20 世纪在大城市基本都是高楼大厦,不会直接把水泥暴露在外面,基本有一些都是光学玻璃,小区建筑也都是一些染色材料显得格外好看。
水泥的广泛应用应在是在 80 年代,但是在 80 年代后期就属于水泥的巅峰时期。
我国的水泥发展史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79年,我国水泥工业处于起步期。建国初期,为保障国家基本建设的需求,全力提高产能,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迅速提高至六千万吨以上。
1980-2009年,我国水泥工业步入高速发展期。随着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科研水平提升,技术装备加强,水泥的标准与产品质量逐步规范提高,并拥有国际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与创新设备。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开始出现并占据全球4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0至今,我国水泥行业进入调整期。2010年开始,国内水泥新增产能爆发式增长,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情况。国家开始下发政策限制产能,规范行业,行业处于调整状态。
从我出生在 90 年代,所以从小就能住上青砖水泥房也是很幸福的。周岁虽然没有周岁礼,但当时的“周岁礼”就是去城镇上拍一张“周岁”的照片,我还记得当时的我白白胖胖的。那个年代的拍照还是很有时代感的,可以在家里翻找一下父母的结婚照,从结婚照上就可以看出时代感。
20 世纪水泥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出现了大量的楼房,还出现一个新生名词“乔迁宴”,也就是乔迁之喜,从住了将近半辈子的土砖房到水泥构建的水泥房,还有一些细节,因为住了半辈子的房子是不缺“热闹的”,但对于新家而讲还是缺少“热闹”的,于是就出现了“乔迁宴”也就是在一起吃大餐热闹一下,也就是暖房,将房子热闹起来这样房子就不缺少热闹,后期住着也不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这也是涉及到了老以前的说法,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封建迷信”。
续…